时代故事3:谁是元帅

大元帅死了,大元帅万岁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6天后,云南总督唐继尧起兵,自称是广州政府,时称“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之元首“陆海军大元帅“,领兵7万杀向广州。一时间,国民党人心不安,正在东征陈炯明的蒋介石也带兵回到广州备战。唐继尧是什么来头,竟然敢来领导国民党?孙中山死后的国民党正统之争,便从此人说起。

唐继尧是清末秀才,后留学日本。当时,许多留学在日本的优秀学生的最终梦想,是能够就读于大名鼎鼎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蒋介石只参加了作为此校预备的东京振武学校,而鲁迅更惨,日本军校上不成,最后选择学医)唐继尧当年就读的就是这所东京顶尖学府,而他的同期同学有日后闻名的孙传芳和程潜等人。清末的日本留学生中革命气息浓厚,唐继尧也不例外,在留学期间加入了孙中山于东京组建的“同盟会“,也是一位革命元老。

作为一个云南人,唐继尧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功成名就的路几乎已经铺好,那就是去“昆明讲武堂“任职。昆明讲武堂又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设立的军校,与天津讲武堂、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从建立初始,昆明讲武堂的教官偏向于招募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留学生。从这所军校中走出了许多在20世纪在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比如朱德叶剑英、盛世才、龙云、朱培德等等。(可以说,没有这所军校估计也没有了后来的红军)

这位老人肯定同意,没有朱德和叶剑英,中国历史会大不一样

唐继尧回云南几年后,正逢辛亥革命爆发。唐继尧和蔡锷一起发动兵变,将云贵总督李经羲礼送出境,宣布“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成立。1916年在护国战争中,蔡唐两人又一起带兵以少胜多,在四川击败了北京政府军,使得袁世凯迫于军事压力之下取消帝制,蔡锷也成了“军神“、“再造共和第一人“。同年蔡锷病逝后,唐继尧作为接班人,任云南督军兼省长。

因为滇军能征善战,唐继尧自然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1917年护法战争中,唐继尧支持孙中山对抗北京政府,但是唐当然不愿意被孙中山当枪使——如果自己的滇军受创,肯定无法继续在云南立足。因此一旦战事有进展,扩充了些地盘以后,唐继尧和旧桂系的陆荣廷随即与北京政府媾和。失去了云南和广西两大盟友的支持,第一次护法战争很快失败了。孙中山的护法战争失败,导致他在广州越来越难以立足。1918年5月,广州“非常国会“改组,废除大元帅制,等于炒了孙中山鱿鱼。于是孙中山被迫下野,前往上海,而他的嫡系陈炯明则带兵开往广东福建交界一带,等待时机。

等到1920年,陈炯明在福建招兵买马又杀回广州,将孙中山迎回粤以后,广州“非常国会”再次改组,孙中山重新担任“陆海军大元帅兼主席总裁“。之后有了陈炯明领兵以少胜多的第一次粤桂战争,国民党政府才在广东重新站稳了脚。几乎于此同时,四川开始也呼吁“川人治川“,川军开始驱逐在护法战争中进入四川的云南军队,滇军不敌,再加上欠饷多日,造成军队哗变。1921年2月,趁唐继尧从昆明调兵镇压另一只哗变部队时,从四川退下来的滇军军长顾品珍乘虚而入,把军队开进昆明,赶走了唐继尧。

唐继尧:胜败乃兵家常事

唐继尧出走昆明后,辗转一阵后,跑去广州投奔孙中山。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奇怪,唐在几年前护法战争中,私自与北京政府协商,背叛了孙,直接导致护法战争失败,孙中山被赶出广东,怎么这时孙中山会欢迎一位“革命志向不纯洁”的落魄军阀加入?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上一章说过,击败旧桂系以后,陈炯明拥护联省自治,根本不愿意北伐,而通过接纳唐继尧,孙中山主要目的是,现在唐已经没兵没势,正好可以做一名纯正的“革命军人”为自己所用,从而打破军事上处处受制于陈炯明的困境。

但是唐继尧肯定也不是吃素的,他来广州基本上就想着一条:收拢两广滇军,看准时机带兵杀回云南。到广州,唐继尧见到陈炯明,陈也鼓动他杀回云南——陈也不是傻子,当然不想让唐继尧留在广州政府制约自己,也明白不管唐嘴上如何说这次要“洗心革面”做“革命军人”,心里还是想带领人马重掌云南大权的。

1921年9月,第二次粤桂战争结束后,孙中山在广西筹备北伐,陈炯明拒绝参加,因此孙中山寄希望于唐继尧身上,希望他能领导广州军政府的滇军队伍。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又奇怪了,唐继尧本来就想带兵回云南,现在在广西让他带云南军队,岂不是给唐一个很好的机会?对此,孙中山也有打算,掌管大部云南军队的实权,在一个叫李烈钧的江西人手里。李之前作为江西都督,而这次北伐第一站就是江西,肯定想打回老家不愿去云南。而如果唐继尧要带兵走,只能带走他从云南带来广西的旧部,那也没多少人。

可是,唐继尧的能力和魄力大大出于孙中山之外。1922年2月,唐除了带走了驻扎在广西的滇军旧部,还联络了吴学显1万多农民匪军。吴学显愿意帮唐继尧的原因也不复杂:因为在唐主政时期,对土匪恩威兼施,匪患还不至于严重。而顾品珍主政后,一改策略以抚为剿,结果各地土匪纷纷造反,吴学显也在其中。

真低估了唐继尧的能力

本来顾品珍的实力在唐之上(这也是孙中山没有那么担心唐继尧带兵打回云南的因素),但是顾内部将官内讧,手下人多静观其变,不愿和唐继尧部队死磕。结果顾品珍被迫亲自领军出战,指挥部被吴雪显偷袭,顾品珍身亡,唐继尧得以再度执政云南。

加上护法战争中的一次,这次唐继尧远走高飞,已经是第二次背叛孙中山。孙中山得知消息,气的跳脚但也无济于事,只能取消北伐行动,回到广州。很快,孙中山与不愿意北伐的陈炯明矛盾激化,导致几个月后,陈炯明发动1922年的“六一六事变”,孙中山再次被逐出广东。

但前文说过,孙中山去了上海,拿到了苏联的援助,很快又赶走陈炯明回到了广州。时间到了1924年,国民党照苏联模式改组,召开“一大”,苏联又援建了黄埔军校之后,孙中山再次要开始北伐,而他又又又再次争取唐继尧——不为别的,就因为唐继尧拥兵西南也有逐鹿中原之意。于是在1924年9月,广州军政府委任唐继尧为副元帅,催促就职。

可这时的唐继尧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有10余万之众,还想在北伐中打着自己的旗号。现在接受孙中山委任的副元帅,岂不是接受广州军政府收编,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唐继尧于是迟迟不任职,并自己打出了“建国联军”的旗号。而内战一触即发之时,孙中山被北京政府邀请北上,这下北伐就先耽搁了下来。

唐:不想当副元帅,要当就当大元帅

但是没想到的是,孙中山一去北方和谈未归,最终病逝于美国医院。而孙死前三份遗嘱(《总理遗嘱》、《家事遗嘱》、《致苏联遗嘱》)均一字未提接班人是谁。这下就给了唐继尧一个机会:几个月前他可是没赴任的副元帅,这下大元帅死了,他倒有口实成为孙中山名正言顺的接班人了。

当然,唐知道任何一位作为“军政府”的接班人,位置要做的稳当,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背景做支撑。他周围看来看去,觉得只有自己适合,原因如下:

  1. 汪精卫、胡汉民皆书生,不懂军事
  2. 广州军政府的军事实力不强,军校才成立不到一年
  3. 广西连败广东两次后,目前内部混战,也无人选

所以唐合理地觉得,只要出动大军,开赴广州,估计没人能阻拦,那么顺势成为孙中山的大元帅接班人之后可以名正言顺地一统两广,作为日后图谋中原的根据地。

历史往往是这样,一切当时看似合理的假设和行动,有一环没想清楚,就变成了完全另外一个模样。唐继尧这次军事行动最大的漏洞,即:

  1. 高估了自己军队的战力
  2. 没考虑到广西新桂系的崛起

唐继尧,你当我李宗仁吃素的吗

唐继尧成功回滇这两年,广西有一支势力在快速崛起,那就是李宗仁领衔的“新桂系”。李宗仁本在陆荣廷的桂军中服役,官至统领(团长),后于第二次粤桂战争中(1921年),部队被打散,李率领所部1000余人开进两广之间的大山,招兵买马。后得广西陆军小学堂同窗黄绍竑、白崇禧来投,势力渐渐发展。

李宗仁能快速扩张的重要秘诀是,他相当注重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在广西玉林开设“玉林干部教练所”,为军队培养了大批可靠的干部和士兵。就是这所给军人注入“革命思想”的军校,成为了李宗仁武装力量的核心。

由于李宗仁部队战力出色,三年不到,已经从当初残部1000余人发展到与陆荣廷、沈鸿英的“三足鼎立”之势,之后又趁陆沈交火之际,一口吞掉了他的老上司陆荣廷,与沈鸿英形成“一山不容二虎”之势。

唐继尧发兵之际,就是李宗仁沈鸿英要决战成为广西霸主的时候。按道理说,两方谁也不用和唐硬拼,反正唐给谁都来一个“广西司令”的头衔,先灭掉广西境内的对手比较合适。但李宗仁没有,他先发兵向陆荣廷发起了总攻(自传中写道几次差点兵败),一个月左右解决了沈的部队,沈鸿英逃往香港。

解决沈鸿英部,白崇禧功劳很大

在解决完沈之后,李宗仁又利用广西多山的地形优势,包围唐继尧的先锋部队龙云部,之后在柳州山区阻击了唐的大部部队,使得唐继尧的滇军形成“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龙云只得率众突围,撤回云南。这下,7万多的滇军没能战胜2万人的“新桂系”,唐继尧想做孙中山接班人的计划完全失败。而一统广西之后,李宗仁把广西打造成模范省,“新桂系”也成为国民党一支强劲的政治力量。

唐继尧自从退回云南后,再也没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在被李宗仁击败的两年之后,唐继尧手下四“镇守使”发动兵谏,唐被迫交出云南政权,龙云成为了“云南王”。而被下狱几个月之后,唐继尧就死了,有人说是被处死。

唐继尧一统两广计划的失败,让当时广州“大元帅府”松了一口气,但是他的失败没有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唐不是大元帅,那广州政府究竟谁才是大元帅?孙中山的死,给身后的国民党一个巨大的真空,而这显然并不是“革命尚未成功”一句空话就能解决的。国民党内部如何在“领袖”的死后解决群龙无首的问题?现实往往比小说精彩。

怎么努力?怎么团结?

5人评论了“时代故事3:谁是元帅”

  1. 楼主,有一点想不明白,孙为什么那么急于带着唐北伐,唐的实力都不如陈和李,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即使形势顺利,陈和李为了制衡不会暗中拆台吗,失败了还要更倚重陈和李。

    1. 好问题呵
      护法战争后有两次和唐合作
      第一次恰恰因为唐实力不济才要带着,这样他懂军事可以制衡陈
      唐第二次拥兵十多万,看上去比所有人都强,所以肯定要联合他
      总的来说非常着急因为第一他性子就很急,推翻大清那时候进行了无数准备不充分的革命,牺牲了很多同志。第二非常国会时间拖得越长,合法性就越小,而他号召群雄反对北京的号召力也越小
      其实他确实可以在苏联扶持下,做两年准备可能性更大,但是那时候北方时局变化快,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北方稳定下来,南方再无回天之力
      李宗仁是孙中山死后才开始发光的

      1. 明白啦,谢谢! 既定事实在事前决策时真是充满了各种变量和变化,而且感觉历史演变中的变量和变化比市场还要丰富

回复 Classicus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