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战”

到底发生了什么

要说长津湖之战,首先要介绍一些军事知识。古往今来,军事上的最高目标是“歼灭战”,即包围敌军,然后让敌人全军覆没的打法。因为这里的好处很明显,敌人基本一个都跑不掉,而且被包围的敌军往往因为补给被切断,士气低落无力反抗。结果往往是,被包围的敌人除了少数阵亡的,大多数人最后投降,停止无谓的抵抗。这样己方不仅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敌军最大的军队损失,其轻重武器也都能被己方俘获。而军队被全歼,对于敌方的士气也能造成重大打击。

历史上,歼灭战的例子很多。比如1940年的二战,德军装甲师出其不意突破了法军防线,造成英法军队数百万被包围。除了敦刻尔克撤出去的那些,剩下大多数全数投降。在法国战役中,德军用伤亡16万的代价,让英法联军损失200多万军队,法国于是速败,打了一个月即投降。

另外一个著名的歼灭战例子是1942年底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诱敌深入,虽然斯大林格勒成为一片废墟,基本被德军占领,但是苏军反而从两翼突破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的防线,把德军关在包围圈内。加上希特勒愚蠢的 “不让突围” 的指令,造成德军第六军团被全歼,德军在苏联的整个防线门户大开,而斯大林格勒也成了二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朝鲜战争也有一个“歼灭战“的著名战例。1950年6月,朝鲜军队发动突然袭击,韩国基本无准备,一下丢盔卸甲,仓皇撤退,韩军的防线也被压缩到了最南端的釜山,朝鲜再进一步即可把韩军赶下海。这也就是著名的“釜山包围圈”。结果联合国干涉,美军出动,麦克阿瑟用自己不多的几个师大胆分兵,以1000人伤亡的代价在朝鲜半岛中部的仁川登陆,反包围朝鲜军队,用极少的代价让朝鲜基本全军覆没。

1950年9月,联合国军仁川登陆,拦腰截断朝鲜半岛

仁川登陆是1950年9月中旬的事。仅仅过了一个月,平壤于10月19日被攻克,由于朝鲜军队防线全线崩溃,美军快速进军,而且全线出击,基本没有任何防御姿态,眼看着,朝鲜全境马上要被美军占领。

当美国人觉得战争胜负已定的时候,万万没想到,从10月底开始,“朝鲜人“的抵抗越来越强,这军队到底是哪里冒出来的?直到抓到一个共军俘虏,美国人才意识到,中国其实已经参战了。这消息让美军非常担忧,不是因为害怕共军的战力,而是因为由于快速全线进军,单位之间的间隔拉的非常大,中间有无数未设防守的地区。如果中方大规模参战,美军防线渗透进了大批共军的话,反倒是自己的军队落下了个被完全包围的结果,美军可能由”速胜“一下变成了“速败”。

但是,由于当时侦察手段的限制(最多也就是白天飞机拍照),美国方面并不知道中方参战的规模和意图。于是在1950年的11月,美军用三周巩固了自身的补给线后,麦克阿瑟在下令继续进军。那时,虽然美军对共军人数的估计在不断增加,但由于两军相隔比较远,也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很难说共军到底多少人开进了朝鲜。

于此同时,美军的空军当然也没有闲着,每天多架次轰炸共军的卡车和补给线。其中的战果之一就是在11月底(11月25日)炸死了送来朝鲜历练的毛岸英,让中国失去了金日成儿子金正日那样 “血统纯正” 的接班人。此时距共军秘密入朝作战,仅仅一个月

1950年11月26日美军第10师前线,可以看出单位之间距离非常大。红圈处是长津湖区域

麦克阿瑟在11月下旬命令美军继续进军的几天之后,就知道上当了。朝鲜前线出现的并不是小股敌军,而是几十万共军。更不幸的是,朝鲜北部崇山峻岭,许多地方的军队若被包围的话,只能从来时的一条小路原路杀出重围。所以在这样的地形,被包围的军队容易遭遇灭顶之灾。

而长津湖,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长津湖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地势险要,四周环山,进山的路仅有下碣隅里(Hagaru-ri)一条道路(下碣隅里作为长津湖的唯一入口是一个重要地名,会多此提及)。加上整个湖把进山的路又分成了左右两条,等于再次将进攻军队分兵两路,简直就是天赐的歼灭战良机。只要把进山的路一封,占领两边的山头,里面的人插翅难飞,在劫难逃。

长津湖地形。四面环山,进山只有蓝圈中的下碣隅里(Hagaru-ri)一条路。红圈处是陆战1师先锋到达的柳潭里(Yudam-ni)

在11月麦克阿瑟下令继续进军后,当时编于美军第十军之下的陆战队第一师,和陆军第七师的31团(Regimental Combat Team 31)就开到了这个地方。陆战队第一师的指挥部设在下碣隅里,一路往长津湖西面的柳潭里(Yudam-ni)进发,31团走右路,两路齐头并进。在11月26日,左路的海军陆战队先头到达了柳潭里,右路也在右侧几乎平行的地区。

此时,整个陆战队1师的战线已经拉开了很长的距离。整个师从下碣隅里南方10多公里的古土里(Koto-ri)就开始部署,直到下碣隅里北方20多公里的柳潭里。几十公里的山路仅仅用一个师来覆盖,好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连营扎寨七百里,战线拉开过长,各个点防御薄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大忌。31团走长津湖的右路,因为人少,战线的防御比陆战1师还要差。

那为什么1师走左路而不走右路呢?原因在于此前进军时,一直与小股敌军交战,抓俘虏发现是来自共军42军,并且判断大概率已经向柳潭里的左路撤退,因此主力部署在左翼,准备继续向西进军。

那天在长津湖左右安营扎寨的时候,美军仍不知这42军用的,是诱敌深入的一计。美军对自身进军决策的自信,主要来自于先前的在长津湖附近的交火中,只发现了共军三个师的存在,即42军的124与126师,和20军的89师(那时,美军还不能判定89师隶属于哪个军)。接下来,长津湖畔安静的连共军的小股巡逻队都看不见了,就像对手已经完全撤退一样。

从南方的古土里(Koto-ri)到北面的柳潭里(Yudam-ni),陆战1师好似摆了一字长龙阵。湖的右侧是31团

11月26日,附近的美军巡逻队与侦察机都未能发现敌军主力。与侦察结果相对的是附近的民众反映,有大批共军出现在附近(有民众报告说,共军队伍用了3小时经过),但民众的位置感比不上专业侦察的士兵,往往也不能说准确到底共军在什么地方,导致美军对这个消息不以为意,以为那些是中朝向北方撤退的残兵。

但有一个消息还是令人震惊的。在26日当天,陆战队1师7团抓到了三名共军俘虏,经审问,他们吐露共军的20军率58,59,60师也在柳潭里的西北面,并准备南下切断美军陆战第1师的补给线。对俘虏的话将信将疑,美军的对策是小心地于27日继续进军,直到前方共军火力太大,无法前进为止。27日的行军中,陆战队第1师的前锋由柳潭里向西推进了2公里左右。

为什么美军知道有至少三个师在周围,仍然还大摇大摆的用仅有一个师就敢在几十公里的战线拉这么长,继续前进呢?这和美军第十军军长爱德华·阿尔蒙德(Edward Almond)的瞎指挥有密切关系。阿尔蒙德是麦克阿瑟的死党,只因为忠心耿耿,被麦克阿瑟提到了第十军军长的位置。其实他严重才不配位,只会把麦克阿瑟的指令当圣旨,根本不会临机应变。这不?麦克阿瑟远在东京指挥叫大家前进,阿尔蒙德在一线都知道了周围有敌军,还不赶紧收缩防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因为军长才不配位,美军就这样开进了埋伏圈。这时他们还不知道,11月27日晚上,将是他们炼狱的开始。

甚至在11月27号当天,第一陆战师还在沿柳潭里向西进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中了埋伏

九兵团司令宋时轮(中),成功诱敌深入,用三个军包围美军一师一团

之前抓到的共军俘虏的话并没有骗人。确实,20军下辖的58,59,60,89师正在从西面的侧翼扑来。此外还有共军27军,下辖79,80,81,94师从北面扑来,远处还有26军,也在往战场方向开来。这三个军(20,26,27)组成了共军第9兵团,由宋时轮指挥。

换句话来说,美军这一个师和一个团,已经陷在被共军三个军包围的长津湖旁!而撤退的路,也只有来时那一条。美军除了血战拼出火海,别无他法。

这里提一句,为什么这么多大部队未被美军及时侦察到?主要是由于朝鲜北部山林密布,而白天共军基本趴着不动,只有晚上才进军,导致当时的飞机检测手段难以察觉(毛岸英所在的指挥所,也是飞行员看到了旁边的卡车而端掉的)。同时,美国人万万没想到,共军轻装进军,连寒衣和食物都不带足就能前进,因此从几辆寥寥无几的补给卡车中未能判断出共军数量。在美国人看来,这样让士兵没吃没穿就上阵的将领,简直是灭绝人性,要上军事法庭的。

事后来看,虽说共军士兵没有补给确实让美国人吃了一亏,但是最后受到重大伤亡的还是共军自己。由于补给严重不足,九兵团的士兵到达长津湖区域时已经饿了1-2天,所以不能等到整个兵团完全赶到以后再打(再饿两天,士兵都站不起来了),必须立刻发起攻击,大大增加了自身的伤亡。同时寒衣没带够,导致几万名士兵因为寒冷而冻死冻伤,也是导致最后围歼失败的重要因素。

零下30度,中共士兵穿单衣出征

27日,长津湖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30度,在这个环境里,诞生了共军后来因为没有御寒衣物而集体冻死的几个 “冰雕连” 。美军虽然是人人有睡袋,那日子也不好过——送到最前线的罐头已经冻僵,需要捂热才能吃,轻机枪在这个温度不能连发,步话机和汽车的电瓶往往没电,而在寒夜的黑暗中,他们会被完全切割包围。

11月27日晚9点,89师借着夜色,开始从西北方向朝柳潭里的美军阵地发起突袭。突袭的方法也很有特点:首先用小股士兵穿插吸引火力。过了半小时以后,等到差不多摸清楚了美军最前方防御火力的位置后,共军的迫击炮弹和手榴弹像雨点一样飞过来,加上重机枪的火力支援。再然后是冲锋号,大批士兵从各个方向冲锋,一举突破阵地。最后是重复,用同样的方法打下下一个阵地,等等。

共军用这个战术,说到底是无可奈何,不得已而为之。首先,共军白天根本不敢突袭,因为一旦被飞机发现的话,立刻炮兵加飞机的炸弹就飞过来(毛岸英就是例子),而晚上因为看不清楚,只能先用少量士兵近距离冒险摸清美国人的防线位置,之后用迫击炮和手榴弹火力掩护,最后四面八方一起冲锋,将大部队暴露于敌军火力下,用高伤亡来夺取阵地。

但是美军是“身经百战,见的多了”,肯定也不是吃素的。美军即便人手不多,也能做到防线之后还有防线,哨所之后还有哨所。同时美军的炮兵素质很高,夜晚也能根据前线的信息快速定位敌军,在视距外(看不到敌军的情况下)准确定位并轰炸敌军位置。加上夜间美军依然有些夜战飞机提供火力支持,所以共军仅仅想用轻武器密集突破美军防线,非得要付出沉重代价不可。

共军在雪山上队形密集,一旦暴露容易遭受重大伤亡

事后,在27军对此次战役的报告中,对美军战术的先进性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对敌步兵、坦克及陆、空协同之密切认识不足,敌在战术上,攻防都是陆空步炮协同,攻则以战车掩护步兵,防则以战车代替工事,构成防御火力骨干,并结合短兵火器构成火墙。

“步兵守备多于山腰,善于利用地形,且极为肃静、隐蔽,不易发觉,待我接近时,敌即展开短兵自动火力压制我步兵;我如搜索不严,极易吃亏。此次我攻击部队队形密集,遭此伤亡不小。

这上面寥寥数行的总结,就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换来的。11月27日晚,当89师突破美军陆战1师两个连队(5团EF连)之间的阵地后,突然大批部队暴露在下一个阵地的炮火中。一时间美军枪炮齐鸣,共军大批士兵阵亡,只得撤退,让美军的连队再次夺回阵地。由于伤亡惨重,共军89师在27日午夜左右停止攻击,再次集结人手后,在28日凌晨3点再次强攻,依旧是伤亡惨重,基本一无所获。

20军的89师由西北方向攻击时,27军的79师同时自北向南攻击。由于北面的高地可以俯瞰整个柳潭里,因此争夺也是异常激烈。激战一夜后,79师拿下了北面的1240号高地,双方为这两个高地,都付出了不少伤亡。但对美军来说万幸的是,79师没发现1240号高地旁边还有一个未被美军防守的1167号高地,如果未经战斗就占领了那里,美军在柳潭里的防线可能全面坍塌。

同时,20军的59师自西向东包抄第1陆战师的后路,试图切断柳潭里和下碣隅中间那十几公里长的生命线。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的新兴里(Sinhung-ni),部署有美军两个连队。59师激战一夜,付出沉重代价,依然未能突破这两个连队的防线。但59师并非一无所获:由于整个美军的部署间距太大,到了28日,新兴里的美军两个连队被59师重重包围。

红圈处是新兴里旁的德洞山(Toktong Pass),美军2个连队抵挡住了59师的反复冲锋

第59师向美军德洞山两个连队进攻图。美军成功守住隘口

那这里问题来了,除了战术以外,美军有什么因素使其战斗力这么强,一个共军师一晚上吃不掉美军的两个连?这是多亏了美军第1陆战师师长奥立佛·史密斯(Oliver P. Smith)的正确指挥。他从仁川登陆前,就已经与严重才不配位的第10军阿尔蒙德军长闹矛盾,而后在柳潭里附近,他根本不相信阿尔蒙德说的 “共军即便有,也是往北撤退” 那样的鬼话。对于战俘口中的情报,史密斯师长也非常重视,在柳潭里各处摆出了面向共军可能攻击方向的防御态势。那两个打不下来的连队,正是设置在了新兴里的紧要隘口处。

第一晚(27号)过后,除了共军伤亡惨重,美军的伤亡也不乐观。毕竟是被一条很长的战线上多点被突袭,而且敌军的数量是己方的好多倍。除了前线连队的大量伤亡,弹药也是另一个问题。由于美军补给线被切断,子弹和炮弹打一发少一发,每少一发,需要向南突围的压力也就越大。

比起长津湖西侧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长津湖东侧的美军更不乐观。31团本来人数就比陆战1师少不少,加上战线基本拉的一样长,导致整个防线脆弱的多。虽然团部对于周围的共军活动高度重视,也摆出了压缩防守的态势,无奈人和炮实在是太少,补给也成很大问题。在27日晚,20军的第80师一遍遍向阵地冲锋,美军31团勉强守住了阵地,但是伤亡不小。

28号白天,战场上还比较安静的时候,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乘着直升机来了,他先查看了陆战第1师的情况,听取了战场汇报,然后飞到东侧拜访31团团部。在会上,军长随意给了这个团三枚银星勋章,然后告诉他们 “我们还要往北进发,现在共军的残部在往北撤退!” 之后,又乘飞机离开了。“共军的残部在往北撤退,什么鬼话!”气得团长菲斯(Don C. Faith Jr.)在将军走后,把自己的银星勋章扯下扔到了雪里。

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的谨慎救了一整个师

28号晚上,天降大雪,除了59师在新兴里还在攻打2个连的阵地之外,西侧基本比较安静。虽然美军连队再次守住了整个师的进攻,但自身的伤亡已经达到了100以上。如果赶快不被增援的话,整个连队长期孤军奋战,形势岌岌可危。在长津湖的东侧,80师继续向美军31团发起攻击,到了29日的早晨,31团北边的阵地弹药基本用尽,于是将卡车卸下物资带上伤员,向南成功突围,于是31团合兵一处,继续被围。

同在28号晚上,向南负责切断下碣隅里与南边古土里(Koto-ri)的20军58师也到达了预定目标。之前提到过,下碣隅里是进入长津湖地区的唯一入口,如果和南边的联系切断,所有长津湖的美军都会被困。下碣隅里和南边古土里的距离有20公里之多,所以58师可以从容在这里找合适的阻击点,重重设卡,并向北攻打驻扎在下碣隅里的美军。

自下碣隅里往南,是整个长津湖的咽喉要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相比于27日的战斗,28日第58师对下碣隅里的攻击才是至关重要。共军在58师之上,又加了一层保险:在58师以南,古土里以北,派出了20军的第60师,等于用两个师来专门切断美军的整个去路。至此,所有六个前线参战共军师的目标都已经明确:

1、20军89师从西北方向,联合27军79师自北往南攻向陆战队1师驻守的柳潭里
2、27军80师自北向南进攻长津湖东侧的美军31团
3、20军59师进攻把守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陆战队1师所辖美军连队
4、20军58师包抄到南边进攻陆战队1师防守的下碣隅里
5、20军60师包抄到古土里北面,与58师一起截断美军退路

长津湖11月27-29日全图,可见美军被完全分割包围

28日晚10点左右,58师借着夜色向下碣隅里发起了进攻,但此时的陆战队员早已做好了准备。除了他们已经知道前一天在北面柳潭里的激战之外,陆战1师还成功将朝鲜间谍打入了58师,了解其人数及进攻下碣隅里的时间,结果58师的进攻被严阵以待的美军打的人仰马翻。58师还犯下了另外一个错误,即没有侦察到下碣隅里正在修建的美军临时机场,结果进攻美军的严密防守之际,旁边的美军机场竟然还在日夜赶工。

28日晚,60师也到了古土里的北面,双方发生小规模交火。但是从交火的程度上,美军判断古土里的北面通往下碣隅里的路,也应该已经被共军堵住了。

这样就到了29号的白天。经过了两夜的激战,中美双方对于对手在长津湖的实力,才有所了解。共军由于之前侦察时间紧迫,不知道美军在这一带到底有多少人,意图凭借先到的6个师迅速分割包围,彻底歼灭小股敌军。没想到,长津湖一带的美国军队竟然也有三万人左右,因此付出了巨大伤亡。美军之前侦察也未能在长津湖周围发现大批共军,直到第二天的激战才确定共军在这一带至少有两个军的规模。

插一句话: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是很多 “军迷” 容易忽略的问题。尤其是那时,两军要真正接触才大致摸清楚对方的人数,所以事后指责9军团应该第一时间包抄下碣隅里一锅端美军的,纯粹是马后炮。开战前,共军也不知道长津湖美军的具体人数。而且,共军大部只能夜间行动,更是大大增加的侦察的难度。这就像今天的 “军迷” 看到 “东风20” 能打美国航母就嗨得不行一样——首先 “东风20” 需要飞出大气层加速,美军拦截变得大大容易不说,“军迷” 们知道太平洋这么大,如何精确定位对手航母的位置么?

长津湖周围行军的美第一陆战师。在开打前,双方均不知道对方实力

回到长津湖。在两夜的激战过后,直到29日,远在日本的麦克阿瑟这下才明白,之前他觉得不太可能发生的事已经变成了现实:红色中国早已秘密发兵朝鲜,全面向美军开战。当然,他说的 “圣诞节就能回家” 的愿景就成为了泡影。而且事实明摆着,就靠美军分散在朝鲜北部的第8和第10军,是无法防御整个朝鲜半岛前线的,而继续呆在原地的话,所有军队都有像陆战1师被分割包围的可能。现在最稳妥的方法,是徐徐撤回这两个军,避免被全面包围,同时要求美国国内发兵支援,力图在38线附近稳住前线。

另一边,明白美军实力不可小觑的共军,经历了两天攻势,损失极大。整个补给线被美军的制空权严重干扰,造成士兵缺粮越来越严重。比如27军的事后报告中称, “整个一个军的补给仅靠几十台车,而且只能夜间运输” 。 “战斗开始后,部队即饿一天甚至两天,只能吃一顿结冰的高粱米。” 这么说还已经是客气的了,实际上许多部队后来长期没有补给,饿急了吃人肉的,也大有人在(亲历者孙佑杰回忆录《鸭绿江告诉你》)。

29日,美军在发觉完全被包围之后,开始准备突围工作。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围住自己的共军的补给线比自己更差。除了吃的运不上来,炮弹和子弹也运不上来,所以共军也是基本上打一发少一发的状态。加上前面提到过,共军防寒衣未准备足,导致几万人冻死冻伤的惨剧。这样导致了共军伤亡越大,越等不起,越要快速解决战斗的恶性循环。

此时,共军也意识到,全线击溃包围圈内的美军陆战1师是不太现实了。最好还是集中优势兵力,拿下最关键的长津湖入口,在慢慢对其他湖泊周围的美军瓮中捉鳖。因此在29日晚,长津湖周围大致平静,60师加大了对古土里周围的攻势,但被击退。

古土里的美第一陆战师营区

除了长津湖的入口,美军整个防线上另一个薄弱点,是在长津湖东侧的步兵7师第31团。30日晚上,又一夜的激战过后,31团已经在长津湖东侧连续孤军奋战5天,弹药基本耗尽,空投补给也未能有效补充。有鉴于此,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下令他们在12月1日突围。史密斯并不是不想救31团,但是陆战1师全线吃紧,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无力派出有力的援军解围。尤其是离31团最近的友军,在长津湖整个的咽喉下碣隅里,在下碣隅里失守则满盘皆输的情况下,史密斯实在是对31团有心无力

1日的下午1点,31团在毁掉了所有带不走的物资后,用卡车装上所有600名伤员,开始向南突围。但是当时80师在周围山上的包围圈实在距离太近,31团刚出发,两军就开始了交火。随后按照惯例,美军叫来了空中支援,可是几名美军飞行员,由于距离计算失误,把几颗燃烧弹投在了美军自己身上。这样31团突围前锋阵脚大乱,过了好一会才重整旗鼓,再次出发。

出师不利的31团走了3公里后,发现前面的桥被截断,又花了好大的功夫才让所有车队过河。在过河的时候,周围山上的共军不断用轻武器开火,加上前面燃烧弹烧自己人的经历,美军有些人觉得这样突围不是办法,直接脱离大部队,从西面结冰的湖面开始徒步往南走。

那些脱离大部队的人的直觉没错,80师早已占满了周围去路的山头,31团突围的路越来越难走,刚过河走了差不多几百米,就是一个叫1221的山头布满了包围的共军。由于车队目标太大,很快由于火力,整个车队停了下来。于是31团只能硬着头皮进攻这座小山,虽说夺下了山头,可伤亡不小,包括团长菲斯受重伤,只得让营长琼斯(Robert E. Jones)接任团指挥一职。

1221山头过后,又往南走了一点,还是一个路障,这下共军的压制火力让这支撤退的队伍完全绷不住了。结果美军队形全部解散,离开了山区逃往了西面的冰面。最后31团的2500人中,大约1000人最后陆续撤退到了下碣隅里,成为长津湖之战中美军伤亡最惨重的单位。31团原团长菲斯没能活着回来,团旗也被共军缴获,今天还陈列于博物馆。

打散的31团从冰面走向下碣隅里

美军步兵7师31团被完全打散,团旗被缴获,陈列于博物馆

相比于溃散的31团,陆战1师在柳潭里的撤军就轻松很多。12月1日,柳潭里的两个师徐徐回撤,过了3天以后,在12月4日完全撤回下碣隅里。到了下碣隅里,美军虽然还没有打通向南古土里的通道,但是总算能合兵一处。加上新建的下碣隅里机场可以容纳C-47这样的大型运输机起落,美军从容接受补给,然后运走所有伤员。

接下来,美军在下碣隅里短暂休整了一日后,开始向南撤离。其实美军是可以直接用运输机运走全部士兵的,但代价就是不能带走所有的重武器。史密斯师长觉得陆战1师可以凭借当前的火力优势慢慢撤军,于是在第6日把坦克和炮兵都带上,向古土里进发。

从11月30日最后一次共军大规模进攻,到12月6日之间的7天里,共军这边当然也没有闲着。一周前,没有第一时间到战场的26军76和77两师,已经在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周边接替了60师,作为有生力量继续围堵整个长津湖的出口。60师继续南下,试图截断古土里至南边真兴里(Chinhung-ni)的出口。27日最先在柳潭里发动攻击的89师,则一路南下,试图截断真兴里至南面水洞(Sudong)和麻田洞的(Majon-dong)的路线。因为美军突围是用优势火力慢慢清扫道路两名的据点突围,所以即便机械化,行军速度依然很慢,而共军可以快速步行南下,继续形成对陆战1师和31团残部的包围。

陆战1师前锋先撤至下碣隅里,并收拢31团的残兵

在下碣隅里(红圈)集结休整后,美军继续南下往古土里(篮圈)突围,古土里下方是真兴里(Chinhung-ni)

虽然76师和77师已经用力截击,但是面对此时补给充足的美军立体攻势,仍然是无能为力。在12月6日和7日,共军只能眼睁睁看着下碣隅里的美军缓缓突破一个个包围圈,开到古土里。

12月8日,美军继续从古土里向南边的真兴里进发,这里的最主要的难度是,两地之间唯一的撤离桥梁已经反复被共军炸断。美国空军于是做了一件前无古人(也是后无来者)的事,将几截桥梁成功用降落伞投在了指定位置,在地面的工兵得以建了一座新桥,让美军成功撤离至真兴里。

至此,美军因为一面撤离一面收拢了整个战线上的单位,实力越撤越强,而共军这边越向南进发,由于补给线的问题,越来越弱。到了真兴里之后,双方就没有大规模的交火了。最后美军得以开到海边的兴南(Hungnam)全员乘船离开。不仅带走了辎重,而且还带走了8万多难民,其中包括今天韩国总统文在寅的父母。

在长津湖之战的十多天里,美军及联军的官方伤亡情况如下(失踪数归于死亡):

  • 陆战1师:469死亡、2152受伤
  • 步兵7师(包括31团):2575死亡,185受伤
  • 韩军(包括跟随美军的部队):2167死亡,645受伤
  • 英军突击队:47死,31伤
  • 其他美军(包括航空兵):29死,32伤

共军官方伤亡数据:9兵团伤亡19202,冻伤28954,冻死4000余(由于朝鲜战争中方官方伤亡数据远小于苏联和美国两国的估计,实际数字可能更大)

美军利用空中优势,清除截断去路的重重阻碍

美军撤离不仅带走了伤员,还尽量把阵亡将士装在卡车上带走

美空军受命空投桥梁,地面工兵用来修建撤退的唯一通道

兴南大撤退中,搭乘美军军舰的朝鲜难民,包括韩国现总统文在寅的父母

长津湖战役虽然双方的伤亡不成比例,但是战略上,共军确实以巨大伤亡达成了战略目标,迫使美军意识到前线的两个军的对手已经不是朝鲜军队,而是占压倒性人数优势的共军。为了避免军队由于整个朝鲜半岛的战线太长而被切割包围,美军被迫撤离至38线附近重整防线。

但是共军虽作为胜利方,如此快速的胜利,让中央尤其是毛本人,忽略了自身的战力及补给线的巨大弱点,开始误判在朝鲜半岛的局势,感觉可以抓紧时机把美军赶下海。在第二次战役(11月25日至12月24日)后,又迅速发动第三次战役(12月31日至1月8日),和第四次战役(1月25日至4月21日)。在第四次战役蒙受巨大损失和伤亡后,又不顾一切发动了伤亡更大的第五次战役(4月22日至5月22日),连续被挫败后,才最终将朝鲜半岛的边界大致确定下来。

纵观整场战役,共军秘密出兵,在长津湖用一个军团包围了美军陆战1师及31团,已经达到了出其不意。这是整个朝鲜战争中,共军能打的最大规模歼灭战的机会(之后美国知道中共参战后,就再也没有包围消灭美军整师的机会)。但由于武器和战术的巨大差距,美军也让共军明白了自己并非 “纸老虎” ,竟然让共军一整个军团眼睁睁看着1个师不慌不忙撤到了安全地带。总的来说,两军都有相当的可圈可点之处。

但是,两军对待自己的士兵上,确是天差地别。一方没有补给的情况下硬攻,也没有想到如何照顾伤员(27军报告中说:伤兵收容保暖等工作,除客观条件限制外,主观上缺乏组织计划、调度……)。而另一方,在撤退的途中力求带走每一位伤员,最大程度的减少本方伤亡(就连31团突围时,仍旧试图带走所有伤兵),甚至最后还疏散了几万难民。在对待己方士兵的态度上,明显映射出的,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权,在对待自身国民时的态度。

可惜,很多人看到那些因为瞎组织而白白送死的士兵,并没有兔死狐悲之感,反而站在草菅人命的长官的角度上,大赞那些士兵的家国情怀。看来他们不懂,万一不幸再次发生战争,自己到底是无关紧要的小卒,还是整个军团的司令。他们当然也不会明白,为什么那些发达国家都开始坚决抵制这种意识形态。这是一种政治制度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公民的底线问题。

长津湖前几天,美陆战1师的感恩节大餐,菜品丰富

37人评论了““长津湖之战””

  1. 看完了,写的非常全面,感谢lm。美国有拍过纪录片《长津湖战役》里面都有美国大兵老者的采访回忆,还有当时的照片和摄影。纪录片主体是反思和反战。有个美国大兵老者回忆补给空投了火鸡腿,不过他随后说道都是凉的啃不动。

  2. 文中毛太子阵亡,防止了中国成为朝鲜金家那个推断是不正确的,就算毛太子没死,中国也不会成为朝鲜。大组织天生就是股份制,毛成为大股东后一生都致力于消灭其它有实力的股东,不过由于地大人多股东多的原因,到毛去世也没做到,随后更是发生了所有股东联合起来抓了毛媳妇的事情。就算毛太子活着结局也和毛媳妇差不多吧。

    1. 战场镀了金的太子再给25年,控制军队的能力会比没有军队履历的正宫强太多了,所以鹿死谁手是很难说的
      朝鲜或者其他类似国家也是股份制,金正日在高级职务也待了20年,加上他爸的大清洗,等等

  3. 看过一期,王朔当嘉宾,他里面有提到朝鲜战争,据他说因为他是军队大院的,有机会看到一些军队内部资料,前期美军不了解中方战法吃了些亏的,后期摸清之后美军反攻就很猛烈了(中方主要问题就是补给跟不上,只能猛打两三天就得歇),要不是担心攻的太过深入没有继续追击差点连志愿军总部都给端了,甚至活捉彭德怀。当然北京人都特能侃能吹牛(非歧视),不知他说的几分真假

    1. 共军的材料非常粗糙,而美军到连一级都解密,非常不一样(共军的命令也很粗糙,比如一夜拿下柳潭里,等等)
      美军一开始主要是人少,当然,战法也不甚了解,后来知道共军实力如此,被围就干脆不撤了,比如砥平里

      1. 这边的材料肯定粗糙,比如你提到的对待伤亡,不说尽力救援每个伤员,连伤亡数都一直统计很模糊。但是军队内部对历次战争的报告交流资料肯定是相对真实的(当然因为统计的粗糙真实性要打折扣),因为如果连自己都骗的话要吃大亏的,比如对朝鲜战争的描述估计与国内公开的舆论宣传差别很大,现在一提朝鲜战争普遍都是美帝不过如此。。我想军队内部还是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

        1. 我觉得有些军人肯定是清醒的,不过也有很多很糊涂的,这我觉得应该也不少。
          毕竟这几年的政策就是宣传“厉害了”,四处出击,四面受敌,好像自己被自己的宣传欺骗了一样。

  4. 我也看了美版的纪录片,但没看国产的长津湖,因为通过各种影评已大致了解。从大国的对峙看是胜利,从人性的角度却是真正的悲剧。
    共产党政权深深了解并掌握着意识形态宣传的强大力量。人在愚昧与信仰相结合时会做出事后看难以理解的行为。古今中外概莫能免,十字军东征,教会的烧死布鲁诺比比皆是。
    这次战争的背后是中美双方因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而猜疑,而互不信任,发展到极度对立。共产党军队不仅是硬件的落后,在反人性的认知上也是,这种落后与文明发展的落后是相关的。
    先秦名相管子能说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还有当时的儒家学说说明对人性的认知并不复杂,但之后在思想、科学文化上的发展逐渐落后。尤其自清中以后几乎被亡国,我们急于自强,结果就是病急乱投医,最后因为各种历史的机缘与共产主义结合而建国。

  5. 一个感觉:49后共军要有足够优势才会大打出手,感觉很难承受明显失败的政治压力。
    (差距不大的失败还是可以各种找角度来粉饰的。)
    不知道这个规律在未来会不会还适用。

  6. 请IM大再谈谈中国楼市、大宗商品和粮食,以前您在天涯的帖子找不到了。
    如果能继续讲一下人民币、中国改革和美元,尤其是海湾战争之后的美欧日元,那就更好了。

  7. 最近我也比较好奇,在共同富裕的大旗下,会出台什么样的房地产市场政策?
    我能想到的就是房产税,土地流转,保障房、廉租房的建设。
    不过就国情来说,政府应该还是会垄断城市土地供应。城市有产者相对于后来者还是会有很大的优势。

    1. 生育率断崖式下降的情况下,需求方的压力会小很多
      主要可能还是看不同城市的规划吧,特大的可能要疏散一些,小的还要鼓励增加,等等
      农村土地如何应用估计是看点

        1. 不太看外国人写的中国通史,觉得不如直接看资料好,因为资料更细致,比如之前提到的毛岸英,通史不会说他在苏军的战功,也不会联系提到毛远新的职位。有时候细节还是非常重要的。

  8. 考虑到将来好多人要吃肉,大豆和玉米还是太便宜了,等着买一部分农业,大部分还是买越南印度,大比重看好印度(种姓是恶心,据印度同事讲现在伊斯兰和基督教也不少,有希望)

  9. 楼主,我想到了一个解决新能源的思路,你看看咋样,用光伏发的电能制造氢气,然后氢气管输或液化运输给终端,怎么样?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