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关系的“中东路事件”

张学良闯下的第一个民族大祸

随着1928年6月一声巨响,张作霖乘坐的火车被日本关东军埋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回到总部奉天(沈阳)后身亡,儿子张学良顺利接班,开始逐步掌握东北军政大权。但是和草根创业的父亲不同,张学良并无研判复杂时局的能力,掌权东北军阀不久就创下了巨大的民族大祸,即目前不太被提及的“中东路事件”。

首先看大格局。张作霖被暗杀时,国民党北伐尚未完成,中国还未统一,北洋军阀还沿用民国五色旗。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夹在两大帝国苏联和日本之间:东北是日本实行大陆帝国扩张的第一步计划,而苏联的前身沙俄比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更早:《瑷珲条约》一次割让给俄国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中国历次割让领土之最。加上当时伴随着国民党动用军事手段与北洋政府争夺中国法统的北伐战争,有三方面都要积极争取东北:

  1. 蒋介石北伐希望统一中国,东北服从国民政府
  2. 日本希望以东北为据点大陆扩张
  3. 苏联不希望失去在东北的权利

三者来说,除了俄国历来有吞并东北的野心之外,对于日本吞并整个东北的危险,张作霖生前心里不会不清楚。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规定不仅大清要割让台湾和澎湖,也要割让大连所在的整个辽东半岛。只是后来由于俄、法、德三国用武力威胁日本,发生“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日本才未能得到整个辽东半岛。但后来日本开始“卧薪尝胆”,积聚10年实力一举于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了俄国,震惊世界。之后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而俄国又经历了一战战败和多年内战,所以在1920年代末,从综合实力来说,排位是这样的:

  1. 日本整体实力最强,且最积极扩张
  2. 苏联前不久连续经历一战与内战,无暇他顾
  3. 蒋介石的中央军忙于内战,连地方军阀都没有摆平

从土匪起家至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不愧为草根创业传奇

这样的实力差距造成在张作霖时期,东北的政策只能容忍日本的渗透,并非是张作霖缺乏“民族大义”,而是在中央政府与苏联无力插手的前提下,以一己之力挑明对抗日本显然不现实,最多也就能做到少让日本插手,维持军阀本身独立自主,求得自身生存空间。即便如此,张作霖还是在1928年的5月山东“五三惨案”后呼吁南北停战,一致抵御日本,结果一个月不到就被暗杀了。

不过日本暗杀虽然成功了,但是暗杀行动的目的完全失败。日本原先的企图——把“东北王“换成一位容易被自己操控的人,甚至直接把东北转化为日本殖民地没有达成。虽然张学良表面抽大烟玩女人,但是还没有完全堕落到甘心当日本傀儡的地步。他即位之后立即实行“东北易帜”(1928年末),把旗帜从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把奉系军队改编为“东北边防军”,承认国民党北伐至少从名义上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易帜“之后,张学良又旋即诱杀两名不听使唤的老臣,把东北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任何人的控制。

掌权成功之后,张学良把目光放在了东北境内的帝国主义渗透上,尤其是“中东路“进入了他的视野。首先要介绍一下,这条”中东路“是什么?“中东路”又叫“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是1896年大清同意俄国政府主导修建的铁路。为什么清政府会同意这项增强俄国在东北控制权的计划?因为在甲午战争后,大清明显感到,对比重心在欧洲的俄国,东北的最大威胁来自于从丰臣秀吉开始就一直梦想称霸亚洲大陆的日本。于是在李鸿章的倡导下,大清的外交转向与俄罗斯签订《中俄密约》,形成防御同盟,其中包括俄罗斯在东三省修建铁路和在铁路沿线的驻军权

就是这条“中东铁路”,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快速投放兵力的能力使得前线惨败后迅速集结兵力形成第二道防线,使得日本无力快速占领东三省。但最后俄国发生内乱,急于停战的沙皇作为军事失败的补偿,把中东铁路的南段以及特权交给了日本,而这就是“南满铁路”和其驻军“关东军”的由来。

东北境内铁路即本次事件主角“中东铁路”。日俄战争后,长春以南至大连被俄国割让给日本

所以张学良看到自己的地盘上有两条具有重大军事意义的铁路被两大帝国把持着,换谁都不愿意,只是看准什么时候能借机收回而已。两条铁路相比,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有训练有素的关东军守卫,背后还有日本源源不断的民意和国力,这肯定惹不起。但苏联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苏联成立初期的1920年代,为了改善自己在外交中的孤立状态,同意放弃沙俄时代在中国一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中东铁路也从俄国商办改为中俄共管。在态度变化的背后,还有国力的变化——斯大林从1928年开始强行推行农村共产主义,没收农民几乎所有财产,同时导致苏联饿死数百万之多,国内形成了农民不满——残酷镇压和政治大清洗的循环中。如此一来,张学良一看,收回中东路的时机成熟,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手里:

  1. 天时:苏维埃政权奄奄一息,共产主义完全失败,饿死几百万人根本无力作战
  2. 地利:东北军作为东三省驻军,就在自己老家防御作战,苏联尚需从欧洲调兵进攻
  3. 人和:中国内部普遍支持“回收路权”的反抗帝国主义行动,苏联内部不稳定,同时在国际上极端孤立

作为事前“压力测试”,张学良单方面收回了中东路路区的警务、市政、税务、教育、地亩等主权,并强行收回了中东铁路电报局与哈尔滨市自动电话局等等,对此苏联方面都未作出激烈回应。这么轻易就得手,于是胆子大了,在1929年5月27日,由张学良授意,军警突然搜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馆,逮捕数十名官员,同时收缴大批文件,外交冲突骤然升级。

与之前苏联较为平静态度不一样的是,领事被扣押之后,苏联立刻往边境大幅增兵。到了7月,事态进一步升级,中国军警及官员强行收回中东路,接收和查封了沿路的机关及设施,将苏方局长等苏联高级官员59人驱逐出境,并同时查封了中东铁路苏联职工会、青年团、妇女部、童子军等团体,逮捕苏联人200余名。没收苏联官办公司财产,此即“收回中东路权”事件。在两次最后通牒无效之后,斯大林最后决定出兵……

斯大林:小张你这么挑衅,你爹知道怎么想?

张学良在制造巨大外交冲突的时候,那时的蒋介石在干什么?直到7月份事态严重,苏联大军陈兵边境的时候,张学良才到北平会见蒋介石,问一下国民党中央的态度。等到事态升级以后,蒋介石发现自己已经进退维谷,有几点原因:

  1. 张学良不受节制:东北易帜是28年底,29年上旬就直接升级冲突,本来就是张学良的主意,现在限制他也困难,东北军都在张手里
  2. 民意纷纷拥护抗战:此时全国抗战意识强烈,软弱的话很快失去大批民心
  3. 与苏联水火不容:那时正好处于“清党“期间,国民党试图取缔共产党全国所有活动,对苏强硬才能压住国民党左翼
  4. 但是与苏联硬碰硬的话,自身军事实力欠缺:中国只是名义上统一,四处都是军阀旧部需要防一手,没有多少能力分兵东北

所以蒋思前想后,决定还是支持对苏强硬,最大最根本的判断还是在于一点:苏联自顾不暇,又要防着日本人一手,估计无法大规模出兵。就这样,在1929年7月的见面中,蒋介石给张学良承诺了两点:

  1. 中央军队随时可以出关助战
  2. 国民政府会拨给百万经费给张

至于为什么张学良没要求中央军直接出关,因为张还是半独立的状态,做个东北王也很快活,他也并不想中央插手东北地方事务。关于军费,刚刚北伐结束后,国民政府能从紧张的国库中能拿出几百万银元已经够意思了(事后证明,蒋介石这两条也都做到了,并非只是开出了空头支票)。受到了国民中央政府的支持,张学良此时对于动武更有信心了,于是事态从边境冲突迅速再次升级……

张学良:二十多岁成为中国第二号实权人物,信心满满

很快到了8月,中苏断交。苏联立刻大军压上,除了先进的武器和战术,苏联还向世界显示出了另一面——通过不断投放传单与无线电信号,让东北军常常错判了苏军进攻方向,同时政治与军事配套,所到之处传播共产主义思想。这种利用无线电和宣传单整体战和全面战的方式,在之前的战争史中也算史无前例。战争仅仅过了3个月,东北军防线开始崩溃,眼看齐齐哈尔就要守不住了,国民政府不得不开始求和。由于斯大林也不想战事扩大,鹬蚌相争让日本人得利,于是在一番简短的谈判之后,双方大体又回到了战前状态。

这时还不能不提一下中共的行动。因为已经全面被国民政府取缔,党员也在全国遭捕杀,所以此时的中共已经开始走上了武装革命推翻国民政府的道路(南昌起义即发生于412清党之后的1927年7月)。在“中东路事件”中,中共也打出了“武装保卫苏联”的旗号,立场鲜明地站在苏联一边,只是当时刚刚成立自己的武装部队,影响力也比较有限。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觉得帮助外国反对本国政府就是“汉奸”,其实不然。国民党北伐推翻北洋政府,也是利用了苏联的支持,其中黄埔军校就是苏联一手协助创立的——而北洋军政府当时也称国民党军为“赤氛弥漫,天日为昏,毒害全国”。从帝国主义干预中国政治起,依靠外国政府武装革命失败就叫“汉奸”,赢了的话就叫“同志”,成王败寇的法则大致如此。

那既然中东路事件最后大致恢复了战前状态,为什么说张学良挑衅苏联此举“闯下了民族大祸”呢?因为在外交中,东北原先依赖两大帝国平衡的局面彻底被打破,一边倒的策略使得在日本看来,苏联已经无法有效支持东北抵抗日本的入侵。同时东北军在战争中表现能用“外强中干”来形容,面对苏军有纪律的协同作战简直不堪一击。外交和军事的双无能,导致日本从影响东北政治的策略转向军事直接征服。在策划一年多后,1931年“918事件”爆发,日军全面占领东三省。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张少帅如此轻率打破了基本平衡的格局,中国抗战甚至世界历史都可能重新改写。

如此兵败如山倒,让日本看到可趁之机

在多年以后,回忆起年少轻狂的这段历史时,张学良自述道:

那时候,可以说是我大胆的作风。当时我想要树立自己的威权,总要把日本打败,或把俄国打败。那时,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

我怎么会跟俄国……因为那时我看,日本我们自己打不败了,所以我的目标是要跟俄国打……我就想站起来……也是对日本一个表示,我敢打。

历史已经多次发生过,无知无畏的人一旦掌权,尤其伴随着好大喜功的思想,在随意打破军事外交平衡之后,往往立即发现仅仅靠“不怕打”这三个字是远远不能做“民族英雄”的。在这点上,张学良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中东路事件仅过去两年不到,日本不顾被世界孤立,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11人评论了“三角关系的“中东路事件””

  1. 张学良帮助共产党引入日本来间接夺取政权,陕西司机引入美国加快中国正常化速度,关键时刻总有无畏之人拉“老共”一把,刚看推背图说庚子年倒戈逢八月,看看八月会不会有大变化,准不准。

  2. 如果张对自己的军力有正确的认识,也不会贸然打破平衡。
    请问im认为他高估东北军实力,是情报原因,还是立功心切?

    1. 都有。他肯定超级高估自身实力,因为东北军重武器其实很少。
      同时情报也纰漏,人家一说苏联穷困潦倒,他就相信了,殊不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更多文章